中新網西安5月23日電 (記者冽瑋 張一辰)第十八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暨首屆絲綢之路博覽會23日在西安開幕,共有77個國家和地區、674個團組參展。其中,來自陝西本土擁有600多年曆史、列入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茯磚茶製作技藝”引發民眾“圍觀”。
  據史料記載,陝西是茯茶的源頭。茯磚茶曾沿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遠銷俄國、波斯等40餘個國家,被譽為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黑黃金、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由於天緣巧合,茶商無意間發現茶葉中長出了“金花”,“金花”學名為“冠突散囊菌”,是國家二級機密保護菌種。“金花菌”使茶葉口感、功效明顯改善。
  陝西省茶葉協會會長紀曉明向中網記者表示,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茶絕非解渴之用,而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享受。
  1368年第一塊茯茶誕生於陝西咸陽,揭開了茶馬互市,以茶易馬的歷史篇章。當時的茯茶製作技藝素有離了關中氣候、涇渭之水、秦人技藝而不能制的“三不能制”之說。據此,咸陽成為中國茶葉最大的加工集散地。
  紀曉明告訴記者,涇渭茯茶在茶學科研究領域,尤其是黑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攻剋了茯磚茶錶面發花及散茶發花等黑茶研究領域的高端科研難題,為市場提供了品質更加卓越。此外,採摘成本相對低廉以及可標準化量產,均給茯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記者瞭解到,由於茯磚茶生產技術難度大,習藝周期長,年輕人多不願學,後繼乏人。同時,陝西省內外一些企業聘請咸陽人為師傅開辦茯磚茶廠,但從原料到工藝過程都與傳統茯磚茶大相徑庭。這不但造成了咸陽茯磚茶人才流失,也使茯磚茶市場混亂,危害極大。加上目前多種現代化機械和化工產品正在不斷取代傳統的加工器具和用料,使最具特色的茯磚茶傳統工藝難以為繼。
  紀曉明說,這些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為拯救文化,紀曉明找到了幾位已年逾耄耋的老茶工和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還有一些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遺留下來的殘缺的原始產品及模具。組織人員對傳統工藝技術緊急展開保護性恢復和研究,並根據已經整理出的技術數據複製出了口感近似的“涇渭茯茶”產品,使得具有600多年曆史的茯磚茶製作工藝得以傳承
  2100多年前,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如今站在絲綢之路新起點的紀曉明認為,從古絲綢之路流傳出去的絲綢、瓷器和茶葉,曾是衡量一個文明強盛與否的標誌。而發源於陝西的茯茶,正是當時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易貨品。當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茯茶產業意義深遠。
  “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的茶葉、茶文化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機會為歐亞大陸更多國家所識,並將中國元素及中國人的精神價值觀通過一種產品、一種品牌帶到全世界。”紀曉明如是說。(完)  (原標題:西洽會“非遺”受青睞 絲路經濟盤活陝西茶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l64qlue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